我家阿姨是大姐
上海的公司不能沒有前台,上海的家庭不能沒有阿姨
上海找阿姨不難,但找好的阿姨卻不容易。之前的阿姨走了,正在青黃不接的時候,來了一個什麽家事都不會,卻一心要做阿姨的江湖大姐。
五月的一個周末,原來的阿姨,突然說不做了。眼看著周一寧寧放學就沒人接了,我只得匆匆的在網上尋找新的人選。
每天上下班又離家近的阿姨不好找,最後,就只能考慮住家阿姨。由於以往也沒有找過住家的阿姨,所以心裏蠻擔心和別人生活在一起是不是會適應。
網上看到一個年輕的河南阿姨,打了電話好像也蠻隨和的,她對上海不熟悉,也不知道如何來我家,我就過去和她見見面。見了面,談得也蠻好的,心裏想,就找她試試看吧,反正不合適再換人了。
(現在想來,當時還真草率啊~~)
到了家裏,寧寧倒是很歡迎這位年輕的阿姨。阿姨拿了隨身CD播放器來逗她玩,沒一會兒,她就跟寧寧很熟了。
因為原來那個阿姨年紀比較大,又比較嚴肅,寧寧一直都不太喜歡她。現在來了一個不同的人,寧寧問我她是誰,我說是新的阿姨,寧寧就跟我說:“我喜歡新的阿姨,不喜歡老的阿姨...”雖然"新"和"老"好像不是相反詞,不過寧寧也算表達了她的看法。我就采納她的意見,留下這位年青的阿姨了,我們就稱她“呂阿姨”吧。
話說因為是匆忙找來的阿姨,也沒有很多時間去了解對方,只知道她有三個小孩,先生也在上海的一個浴場打工。但後來就漸漸發現,我們家阿姨是個什麼都作過,就是沒做過保姆,什麼都能作,但就是不會作阿姨的人。。。。。。
完全沒有阿姨技能的阿姨
作家庭保姆不外乎幾個工作:燒飯、清潔、照顧小孩或老人。
因為呂阿姨對上海不熟悉,首先我帶她到附近的超市、便利商店、傳統市場等都去走了一趟。並且告訴她在那些地方買什麼東西。
我對吃東西不是特別挑剔,不過呂阿姨買菜那就更不挑剔了。她首先對品種不挑剔,對數量不挑剔,對烹飪方式更不挑剔。剛來的幾個星期,大概的炒菜都是以以下幾種原料構成的:
豬肉、蔥、薑,
海帶、蔥、薑,
黃瓜、蔥、薑,
雞肉、蔥、薑...
對的,沒有錯,我們阿姨喜歡蔥和薑。任何食物都應該伴隨有蔥、薑。
呂阿姨對食物的數量也沒有什麼概念。
媽媽給我買了包乾的海帶芽,我請她作個涼拌海帶芽。回到家中,打開冰箱一看,
啊~~~三盆......
沒錯!三盆涼拌海帶芽。
因為她把“一盆”乾的海帶芽放在水裏泡,就長出了3盆來了。我們家那陣子是不用擔心會缺碘的。
但這個事件並不足以喚醒呂阿姨對“數量”這件事的關注。阿姨在餐餐有海帶芽之餘,還燒了一大鍋“紫菜湯”,海帶和紫菜這兩個“近親”同時在餐桌上,本身就足以令紫菜湯滯銷。好不容易在三天之後吃完了那鍋紫菜湯,第四天回家時,看到桌上又新燒了一鍋湯,滿心期待的心情下揭開鍋蓋一看,
啊~~~~~~~~~~,是“紫。。。菜。。。湯。。。!”
於是我提醒呂阿姨,同一種菜,不宜購買太多的量。與是那個周末,我發現冰箱裏留給我燒的菜是:2根茄子,2根茭白。。。
話說呂阿姨對菜的品種也不考究。
她往往買了菜,卻發現沒有可以和這種菜一起燒的東西,於是又下樓去買菜。
買菜的時候,也不再考慮冰箱裏還有什麼菜。結果是,新買的菜燒完了,那個沒有東西搭配的舊菜還在那兒躺著,最終可能就是壞了。
只好再提醒阿姨,買的材料盡量用完,然後再買。當天晚上的菜譜就是:
青椒炒紅蘿蔔、
茭白炒紅蘿蔔和
豌豆炒紅蘿蔔丁。
紅蘿蔔果然被“儘快用完了”。
還好經過電視上幾檔烹飪節目的熏陶,以及我所提供的圖文並茂的菜譜數本,後來就比較不用煩惱每天要回家吃晚飯了。
阿姨沒有修成正果,而是回歸“專業”
超級阿姨之所以超級,是有說法的。在與阿姨閑聊的過程中,漸漸覺得這位阿姨的來頭不小。
她不識字,但是認識的各路英雄豪傑很多,在家鄉更是關系背景良好。
做過或接觸過的生意不少,美容、期牌、雜貨、直銷、甚至買油給軍方的生意她都有涉略。
阿姨在我家工作的期間,每月的手機開銷在2百到3百元(人民幣)間。
她對家裏的環境關注的程度還不如對周邊有錢人的關注程度高,後來知道原來她在做直銷,一心要釣上一些大款來作她的下線。
阿姨在家鄉的政府關系很好,這個由她有三個小孩但卻沒有被罰過一分錢的事實上就可以看出來。她的周邊親戚有啥辦不成的事,都是來請他幫忙找關係網絡解決。
阿姨在“江湖”上混得不錯,她經常給我描述她的朋友有難,她可以找人去幫他們“出氣”。她自己對原來浴場裏的雇主多有不滿,就背後找了些人去“海扁”她一頓。
她開的店如果有人敢來挑釁的,她可以立刻組織團隊去把另外一個店砸了。有次她說她的兩幫彼此不認識的朋友鬥毆,其中一個人被捅了一刀。還一次,另外一群人打架,一個人拿了個鐵板把另外一個人的腰砍了。
說到這裏,我想沒有人會否認這個“超級”的說法。面對這樣的“江湖豪傑”,我自然是心生畏懼,小心侍候。
但阿姨是很有“江湖道義”的人,對我讓她在我這裏披著“家庭保姆”的羊皮,作“直銷推廣”的生意的老闆,他很感謝。
就是這樣的感謝,讓她在後來自己去盤下一個店面作生意後,還“不好意思”向我辭職。後來,母親剛好也要來上海,我才明正言順的和她說不再雇用的事。
她很開心的說:“我們真有默契,我正好有個店面生意要去照顧了,實在無法在您這裏幫忙。”
我也很高興她去作了她的“專業工作”,就說有機會再去看她的店咯,她聽了就拍拍胸脯說:“太好啦,你帶寧寧來玩吧,搭車到我那兒,我讓人開車來接你!” (當時我還沒有買車,哈哈)
(上海,2006)
留言
張貼留言
歡迎留言